近日多家媒体接到唐山古冶区林西工房居民郝彩英女士投诉实名反映儿子张铭启(14岁)在古冶第十六中上学离奇死亡,事后调查死因校方拒不配合,极力冷漠推卸责任,古冶相关部门偏袒也说无责,无奈只好求助媒体的力量帮我给死去的孩子讨个公道!
案件经过:唐山市古冶区,第十六中学。在这所学校的七年级2班,曾经有个阳光开朗的少年,他叫张铭启。然而,谁也没有料到,一场悲剧毫无征兆地降临,将这个家庭拖入了无尽的黑暗深渊。
4月1日,原本普通的星期二,却成为了这场悲剧的开端。那天,张铭启突然感觉肚子疼,还伴有恶心的症状,身体的不适让他难以集中精力学习。老师发现后通知了家长,家长心急如焚,赶忙将孩子接回了家。回家后,家长立刻找来了药,满心期望孩子吃了药能快点好起来。下午,见孩子状态稍有好转,为了不耽误学业,家长又将他送回了学校,那时的他们,丝毫没有预想到接下来会发生什么。
4月2日,张铭启像往常一样继续上学,虽然身体还有些虚弱,但他还是努力坚持着,想着不能落下课程。可谁能想到,这看似平常的上学日,却是暴风雨来临前的短暂平静。
到了4月3日,学校举办运动会,这本该是充满活力与欢笑的日子,对于张铭启来说,却成了一场噩梦的开始。运动会设有多个项目,其中铅球和标杆足球这两个项目,但标杆足球是老师强迫张铭启参加的。孩子内心十分抗拒,回家后也跟家长表达过不想参加,他说:“老师非让我去,我真的不想去。” 甚至在和同学的聊天记录里,也能清晰看到他对参加这两个项目的不情愿。可即便如此,他还是没能拗过老师,只能被迫参加。回家后,孩子就说没劲,不舒服,想躺着。
4月4日晚上6点30分左右,张铭启跟家长说想下楼溜达溜达,放松一下。家长没有多想,便同意了。可谁能想到,这一去竟成了永别。刚下楼不久,楼下就传来张铭启的一声呼喊。家长听到后,心里 “咯噔” 一下,一种不祥的预感涌上心头,赶忙冲下楼查看。只见张铭启的状态十分不对劲,他们立刻拨打了120急救电话,医生们全力抢救,但最终还是没能留住这个年轻的生命,张铭启永远地离开了这个世界,离开了疼爱他的父母。
在孩子离去后,伤心欲绝的父母在整理遗物时,翻看了他的手机,却发现了一系列令人震惊和痛心的证据,这些证据揭示了孩子在学校不为人知的痛苦经历。
从2024年9月刚入学开始,张铭启几乎天天遭受老师的责骂。在他和同学的聊天截图里,满是对老师责骂的委屈倾诉,字里行间都透露着恐惧与无助。这些责骂就像一把把利刃,刺痛着孩子幼小的心灵。
运动会开幕式本是一场充满仪式感的活动,每个孩子都渴望参与其中,张铭启也不例外。可就因为老师说他站队时说话,便剥夺了他参加开幕式的资格。这个决定让张铭启无比失落,回到家后,他一言不发,只是静静地躺在床上。家长看着孩子低落的情绪,心里虽满是担忧,却又不敢多问,生怕触动孩子的伤心处。(有证据)
不仅如此,张铭启还常常回家跟家长抱怨,老师总是一个月接着一个月地让他做卫生,擦黑板、倒垃圾成了他的 “固定任务”。这让他在学校里感觉自己仿佛低人一等,备受歧视,在同学面前也抬不起头来。
更过分的是,同班有个男生经常欺负张铭启,动不动就踹他。张铭启多次向班主任反映这个情况,可班主任却没有采取任何有效的管理措施。2025年2月21日,无奈之下,张铭启妈妈在微信上给老师发了很多消息,详细说明了孩子被欺负的情况,言辞恳切地希望老师能帮忙解决,可老师却一条消息都没有回复,对这件事不管不顾。看着孩子因为被欺负而精神崩溃,不停地哭泣,甚至产生了不想上学、自暴自弃的念头,父母心急如焚,他们不断地劝导孩子,给予他安慰和鼓励,可效果却微乎其微。后来,实在没有办法,3月6日,张铭启妈妈只好单独联系了欺负人的那个孩子家长,自行解决此事。但这件事给张铭启的心理造成了极大的创伤,他常常陷入悲伤的情绪中,难以自拔。(有证据)
然而,三天后,当他们前往学校收拾孩子的东西,并再次咨询保险事宜,提出想查看学校监控,希望能从中找到一些关于孩子离世的线索时,却遭到了学校领导极其恶劣的对待。张魏校长不仅没有给予丝毫的慰问和关心,还一味地逃避责任,坚称孩子的离世和学校没有任何关系,并威胁我们说老师的不舒服要追究我们责任,态度冷漠且强硬。(有录音,有录像)
无奈之下,张铭启父母又来到相关部门,希望能在这里得到公正的对待和帮助,之后还拨打了唐山市长热线,将孩子的遭遇和学校的态度详细说明。但得到的回复却如出一辙,都称此事和他们没有关系。这样的结果无疑给本就悲痛欲绝的张铭启父母带来了沉重的二次打击,他们感觉自己孤立无援,仿佛置身于一个冰冷的世界,四处都找不到可以说理的地方,为孩子讨回公道的希望似乎也变得越来越渺茫 。
一系列的各种打击对孩子身心造成巨大伤害,难道学校就没有一点责任吗?谁家都有孩子,都是父母的心头肉。恳请上级领导成立调查组立案调查,还死去孩子一个公道让孩子在地下好好安息!
来源:https://c.m.163.com/news/a/JTE6D22T0556B2Q8.html

|